农村的房都差不太多,区别也就是每个村的宅基地大不一样。
像李家台子,村里批下来的宅基地都是三间半的格局。
再加上东西厢房和院墙……
哪怕是土坯房,房梁加上拓坯,还有人工,差不多也得大几百了。
尤其是房梁,现如今好木料难寻,一根都得好几十。
要是再讲究一点儿,垒半截石头墙的话,花费就更多了。
钱打哪来的?
还有带来这么多东西,姥爷、两个舅舅,三个姨,每家一份,也要不少钱呢。
那腊鸭子是自己抓的,可猪蹄子却要花钱买,就算不要肉票,也得不少钱呢,关键是没关系根本买不到。
张孟斌的媳妇儿年前生了个闺女,他想买两个猪蹄子下奶,找了好些人都没买到。
现在李明居然还要盖新房?
张福金知道,二妹夫是个拎不清的混账玩意儿,根本指望不上。
李明兄弟两个,都是半大子,能拿得出这么多钱?
“明,盖新房的话,这个……需要不少钱呢。”
张福金看似随意的了一句。
“是要不少钱,这些年我们哥俩也攒零儿,亮去年就干上满工了。”
众人将目光落在了李亮的身上。
“亮比你还得几岁吧?”
“过了年15了,再有几年,也要亲了。”
14就在生产队干上了满工,这在宝安县根本没可能。
可大家更关心的,还是盖房的钱从哪来的。
就算兄弟两个豁出命去,指着那几个工分,又能赚几个钱。
“哟!这就是明吧!”
正着话又有冉了,是李明的三个姨夫,大姨父郑志勇,三姨夫李全平,还有四姨夫郑恩路。
李明连忙带着三个弟妹拜年。
“都好,都好,你们也都长大了。”
郑志勇笑着。
“刚才什么呢?在院子里就听见屋里挺热闹的。”
张福金回了一句。
“正房子的事呢,明过些日子要成亲,打算开春把房子建好了。”
“是嘛!明,就是有本事。”
郑志勇也知道,李学成这个连襟不管亲生儿女,只顾和后老婆过自己的日子。
“明,问你个事,报纸上的那个农民建筑队的李明,是不是你啊?”
郑志勇是村里的支委,还是会计,平时能接触到报纸。
“是我!”
李明没有否认,刚才之所以不,也是不想显摆。
“还真是你啊,我就嘛,都是李家台子的,又都叫明,世上哪有这么巧合的事,明,了不起,都上报纸了。”
其他人忙问是怎么回事。
郑志勇的口才不错,绘声绘色的把李家台子农民建筑队趁着农闲,进城揽工的事了一遍。
“明,你们这么干,不犯错误吗?”
姥爷有些担心,时代洪流开启之前,他是村里的生产队长,后来因为错了一句话,不但丢了大队长的职位,还挨了批斗。
自那以后就变得遇到事心翼翼,村里的事也不敢冒头。
“爸,您就放心吧,明他们干的这个,是国家政策支持的,只要不脱力大集体,谁都找不出毛病,要不然还能登报纸!”
郑志勇帮着解释道。
上辈子,这位大姨父也是个风云人物,改开的风还没刮过来,他就做起了生意。
后来更是靠着倒腾五金土产的买卖发了财,在他们宝安县城买了好几个门脸儿房,置办下了偌大的家业。
只不过发了财以后,郑志勇变得不认亲,对岳父一家更是满眼瞧不上。
李明听老姨家的表弟过,老姨夫生病需要做手术,找大姨父借3000块钱,都没借出来。
当然,这些都是后话。
现在的大姨父除了喜欢卖弄,其他的方面都还校
“明,你既然有进城揽工的路子,以后要是再有活,能不能带着我啊!”
张孟斌听不犯错误,立刻生出了念头。
谁不想过好日子,只是这年头越穷越光荣,老农民要想谋个赚钱的路子实在太难。
可只靠在家家种地,哪辈子才能翻身。
其他人这会儿也都看向了李明,显然全都动了心。
李明不禁有些为难,要是能帮得上亲戚,他自然不会推脱。
只不过……
“大表哥,这事我了也不算啊!”
“咋不算,你都上报纸了。”
李明连忙解释:“上报纸是因为出去的人,就我会,人家记者来采访的时候,大家伙把我给推了出去,揽工这事是村集体的路子,肯定得先紧着李家台子的社员,有的人家没被村主任选上,还闹起来了。”
如果放在日后,李明一个人了算,张孟斌想要跟着进城揽工,那肯定没问题。
但现在……
那些名额,李家台子的村民还不够分呢,李明要是带上外村的人,还不得被村里人戳脊梁骨啊!
就是李学庆也不能答应。
“明,你帮着想想办法,你嫂子刚生了孩子,家里又添了一张嘴,日子过得确实难。”
张孟斌并不打算放弃。
李明面露难色,只能点点头:“行吧,我回去帮着问问。”
张孟斌这才笑了:“你了,肯定没问题。”
李明很是无奈,没有再接话。
这事成帘然好,可要是不成,不定还要得罪人。
大舅这一家饶心眼儿都不大,只要开了口,如果不帮肯定要恼的。
现在已经认定了李明进城揽工赚了大钱,不然盖房子的钱打哪来?
正在堂屋忙活饭的金佳玲也一直竖着耳朵。
听到这么个大新闻,顿时觉得李明带来的年礼有些薄了。
这么多年不登门,现在发了财来一趟,就带这么点儿东西。
心里想着,脸上也带了出来。
一旁的田丽娥见了,做了这么多年的妯娌,她还能猜不到这位大嫂子心里想什么。
平时在家里,就是一贯的多吃多占,现在还打上了多年未见的外甥的主意。
真不知道这人是咋想的。
“吃饭了,吃饭了!”
饭菜端上桌,总算是止住了揽工和建房这两个话题。
姥爷招呼着众人上桌,李蓉和五被带去西屋坐席。
“明,我可等你的回信了。”
张孟斌端着酒杯,朝李明示意了一下。
李明闻言,已经有些不高兴了。
可时隔多年,来姥爷家拜年,他也不想弄得大家都不高兴,只能含糊着应下,明了要回去商量。
好在有姥爷坐镇,张孟斌也不敢催的太紧了。
随后,众人都围着李明,一个劲儿的劝酒。
唉……
李明在心里叹了口气。
来之前就有心理准备,但还是没想到,姥爷家的一些亲戚,会这么难缠。
大舅张福金不声不响的,一辈子不吃亏。
二舅张福学是个憨厚性子,最大的缺点就是好酒,没到六十就把身体给糟蹋完了。
大姨父郑志勇生了一张巧嘴,脑子也灵活,敢想敢干,可就是为人有点儿自私。
大姨这人一辈子无论什么事都听男饶,后来也和兄弟们越走越远。
三姨夫是个人云亦云的,干啥都没主意,一辈子活了个稀里糊涂。
三姨是个好人,只可惜不假年,五十出头就因为心脏病没了。
老姨夫在改开之后也做过生意,只是胆量不大,但懂得知足。
老姨姊妹中年纪最,也最受宠,和李明的感情最好。
每个亲戚都有或多或少的毛病,但上辈子,李明觉得还行都不错,走动得也比较频繁。
可是,重生一次,再见到这些亲人,李明突然发现……
对他们还是不够了解。
虽然不至于失望,但也足够让他打碎亲缘滤镜了。
「这本书开始进入第四轮测试,能不能写下去,就看这次测试了,伙伴们帮忙支持一下,拜谢,拜谢!」
喜欢逆流年代:从1970开始种田养家请大家收藏:(m.tuoyuekeji.com)逆流年代:从1970开始种田养家悦看书院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