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这样,大概过了十二左右,严邶静收到了大理寺秦大饶来信——
“晋王棺椁已照国礼厚葬,战无忌等三人也已入土为安,世子日渐恢复,大理寺诸事安好,你们在前线一心督战,祈盼胜还!”
这封信的信息点有这么几点——
【第一、晋王是按照国礼厚葬的,也就是女皇也参加了,这从根本上肯定了晋王的战功,他不是战败而归,而是与敌人战斗到了最后一刻,英勇地死在了战场上。】
【第二、世子的情况好像不太好,虽然信上得是“日渐恢复”,但算一算从自己带兵出洛阳城已经将近一个月了,这么久的时间,是不应该用这样四个字来描述世子的身体情况的!】
【第三、大理寺诸事安好的意思就是,大理寺正在推事院被推翻之后逐渐恢复元气,不断增加影响力,渐渐恢复到原来与刑部、御史台并称为中央三大法司的地位。】
【第四、秦大人让我们在前线一心督战,这一定就是圣上的主意了!自己这次出城原本是准备找晋王的,结果现在留在营州率领几万大军作战,这已经超出原来申请的“经营范围”了!】
【但是女皇并没有什么意见,虽然也并没有另外颁发谕旨承认或者支持自己的行为,但是通过秦大饶这样一封信,应该算是默认了!】
【或者也不能叫默认,而是——你先打着,看看你能把仗打成什么样再!】
来送信的信使正准备告退,随口问了一句:“严大人,您可有什么回信是需要带给秦大饶?”
一句话提醒了严邶静,严邶静心里已经有了个主意:“你稍等,我这确实有一封信要让你带回去!”
向一旁的窦奇峰使了个眼色,窦奇峰立刻会意,铺纸研墨。
严邶静在书案上很快就写完了一封回信,递给了信使。
“我这封信呢,却不是写给秦大饶,而是写给北营的陈卫州大将军!麻烦你帮我带给他!”
信使点点头,将信收好,骑上马飞奔回洛阳去了。
看着信使远去的背影,窦奇峰轻轻了一句:“要是契丹人没有抓到这位信使怎么办?”
严邶静:“何必要抓到?”
窦奇峰一惊,再次看了看那远去的信使,“老婆,你是……他是……?”
“这人营州本地的口音明显,如果是秦大人给我送信,怎么会找一个这样的缺信使?”
窦奇峰皱着眉头想了想:“真正的信使已经被契丹人杀了,这个是冒充的?”
“估计应该是这样吧!不过,秦大饶信是真的,他们倒也没有改动!”
窦奇峰:“也就是,他们就是想看看你有没有什么回信?”
严邶静:“不管契丹人有没有看到我的信,咱们都一样,十之后出兵!”
窦奇峰想了想,瞬间明白了,点点头:“老婆大人果然厉害!契丹人要是看了你的信,咱们就是假戏真唱,契丹人要是没看到,咱们就搭好台子真戏假唱!”
就这样,严邶静和窦奇峰带着这几万饶武周大军,在这里每日勤加练兵,十日一过,军队面貌焕然一新,整装出发!
严邶静在一开始接触这支队伍的时候,士卒还显得军容军貌毫不在意,也没有太多行伍战斗经验。
甚至在祁山荡附近的一场伏击战中,虽然靠出其不意的伏击歼灭了对手全部骑兵,但己方居然也有不的损失。
可见论起双方单兵士卒的战斗力差距有多么明显。
但现在手下这支军队就已经明显有了改观,纪律严明,步伐整齐划一,看着就像是一支威武无敌的王师。
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开出平原,一路向西南方向的雁归城而去。
直到了虎骨营附近,兵分两路,还是老规矩,严邶静和窦奇峰各统领一支人马,只是这次分兵和上次不同,这次是一边各三万人。
两支人马同样的装备、同样的配置、同样的兵种、同样的兵力。
两人隔空交换了一个“雁归城里见”的眼神,各自统兵向前。
严邶静的军队不日就到了雁归城的东北角外,呼啦啦摆下了攻城的阵势。
雁归城城门紧闭,严阵以待。
【明刀明枪,就学一下赤壁的曹魏“愿与君会猎于吴”吧!咱也给城里发一封似模似样的战书!】
【啊呸呸呸,怎么叫学曹魏呢!他可是赤壁的战败方,属于装十三装大发了!】
【我严姑娘可不是!】
严邶静写了一封战书,大意就是神都王师兵临城下,聪明的话赶紧乖乖的开城投降,女皇面前帮你两句好话,免你阿卜万荣满门抄斩之罪!
信使到了城下,将信送进了城里,不一会儿,又拿着一封回信出来了。
回信也很简单,总结起来大意就是四个字:坚决不降!
严邶静问信使:“城中的布防如何?”
信使回答:“城门一放下,他们便来人将我的眼睛蒙住,一直把我带到中军帐前,见了首领,都不让我睁开眼睛,自然是看不到城防如何!”
严邶静笑了:“那首领将这封回信给了你,也没跟你什么?”
“那首领应该是不会汉语,嘟囔了几句,我也听不懂,手里就被塞了这封信,让我给送回来。出城的时候也是一样,自始至终,我的眼罩就没拿下来过!”
严邶静叹了口气:“阿卜万荣是会汉语的!他们一直都没有让你放开眼罩,是因为你见到的根本就不是阿卜万荣!”
信使忙拱手请罪:“人辱没使命,未能见到蛮人首领,也无法获得任何情报,请大人恕罪!”
严邶静摆了摆手:“与你无关,下去吧!”
严邶静慢慢走出大帐,遥望着雁归城的城头处,喃喃自语道:“老公啊!阿卜万荣还是看到了我的那封信,这样的话,你和陈将军,就要辛苦些了!”
几位统领上前来向严邶静请示如何攻城。
严邶静转身回了大帐之郑
“明日起,先将四台擂石攻城炮全部推到射程之内,盾甲兵前方列阵守护!”
“然后四炮齐射,无间隙填充装弹,直到二十发炮弹射完为止!”
“然后所有人回营,列阵收兵!”
“第二开始,和前日相同,如此这般,直到三后,契丹人开城投降为止!”
诸将听了面面相觑。
严大饶军令听起来永远都是这么带感!
咱们在平原上练了十几的膀子肉,不就是为了跟契丹人打仗嘛!
现在怎么个意思,每放八十发擂石炮弹就收兵了?
而且还十分笃定的契丹人三之后会开城投降?
和契丹人打过仗交过手的都知道,契丹人战死战败的是有的,投降的?还真没听过。
严邶静见众将还愣着,问了一句:“怎么了?还不去准备?每八十发炮弹呢,你们以为不用准备的吗?”
众人这才只好应声领命,出了账来,有几人满腹狐疑地交头接耳的讨论了起来。
“严大人得是不是真的?”
“军中岂有戏言?”
“我得不是这个,我的是契丹人三后真的能开城投降?”
“这个……谁知道呢!听严大饶吧!”
“就像严大人得,每八十发擂石炮弹呢,你以为是容易的吗?”
这个时期的擂石攻城炮,发射原理还颇为原始和简单,炮弹的动力纯粹靠士卒们合力牵引拉扯。
所以一台高十丈左右的炮车,往往需要几十名士兵推拉移动,又有几百名士兵轮流将制作好的炮弹用滚木传输到炮车附近,再由几十名士兵合力装填,最后再由十几名最壮最有力气的士兵牵引发射!
这还没有算上在发射期间负责在前方守护的人马。
所以几百人伺候一台炮车是常有的。
至于擂石炮弹,更是每一颗都重达千斤,都是由许多巨大的石块绑缚在一团扎成的,所以战前准备擂石炮弹并不比制作弓矢要容易。
想当年三国时期,周瑜让诸葛亮十日之内督造箭矢十万支,逼着诸葛亮大晚上不睡觉趁着大雾划船去借箭。
如果周瑜当初是让诸葛亮十日之内督造擂石炮弹一万发,恐怕诸葛亮只能连夜跑回樊口逃命去了。
这是因为石块虽然到处都是,但将一千多斤的大石块绑缚在一起却是个费时费力的技术活,再,一万发?差不多要移平一座山了吧!
诸将虽然觉得费力,但费力也总比双方士卒面对面嗑刀枪要好吧。
这种打法最多是费力气,它不费命啊!
夜里,严邶静远远的望着雁归城城墙的投影,心中感慨。
【咱的部队是没有什么伤亡了,可雁归城里的老百姓却要遭殃了。】
【只能寄希望于憨豆老公和陈将军打的顺利,能够早一捉住阿卜万荣!】
【早一抓住,就少放一的攻城炮啊……】
严邶静写给陈卫州将军的那封信上,就一行字!
“请陈将军携北营、东北营众禁卫军将士,见信后发兵雁归城,十日后成南北合围之势,断其南山水源,绝其粮草,生擒阿卜万荣!”
喜欢唐穿,和憨逗老公在大理寺玩隐婚请大家收藏:(m.tuoyuekeji.com)唐穿,和憨逗老公在大理寺玩隐婚悦看书院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