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歆作为西晋乐师,《宋书·乐志》仅载其“掌礼乐”,史料记载匮乏。
徐歆出生的时间大约在西晋泰始年间(公元265年至274年之间),这个时期正是西晋短暂统一的阶段。然而,尽管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,但内部却充满了各种问题和矛盾。
西晋时期,宗室权力分散,各个宗室成员都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势力,这导致了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。与此同时,异族不断内迁,给西晋的边境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。在这样的社会动荡背景下,礼乐作为王朝正统的象征,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视。
然而,由于时局的不稳定,礼乐的传承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。尽管朝廷重视礼乐,但在社会动荡的环境中,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。
徐歆的家族可能与音乐有着一定的渊源,这使得他在幼年时期就有可能通过家族的影响接触到雅乐。雅乐是古代宫廷音乐的一种,具有高雅、庄重的特点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徐歆进入了太乐署学习。太乐署是西晋时期掌管乐舞的核心机构,这里汇聚了众多优秀的音乐家和学者。在太乐署中,徐歆系统地学习了《诗经》中的乐章、商周时期的钟磬乐律以及汉魏时期的相和歌等音乐知识,为他的音律基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在西晋武帝统治时期,朝廷非常重视礼乐制度的整肃和规范。当时,有一位名叫徐歆的人,凭借着其卓越的音律造诣,在太乐署中逐渐崭露头角。
太乐署是负责管理宫廷音乐事务的机构,其中的乐师们都具备相当高的音乐素养和技能。徐歆在这个环境中,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,逐渐展现出了他对音律的独特理解和掌握能力。
由于他的才华和努力,徐歆最终被任命为太乐署的乐师,负责掌管礼乐的执行和编排工作。这意味着他不仅要精通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,还要对古代的礼乐制度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,以便能够准确地将其运用到实际的音乐表演郑
徐歆的职责重大,但他并没有辜负朝廷的信任。在他的精心编排下,宫廷音乐变得更加庄重、典雅,充分展现了西晋时期的文化风貌和礼仪规范。
他负责训练乐工、调试编钟琴瑟等乐器,确保郊祀、朝会等典礼音乐庄重。如郊祀需依时节调乐章,朝会需把控百官礼仪对应的乐舞节奏。但汉魏乐谱散佚,他需与乐官靠口传文献复原古乐;“八王之乱”(291-306年)时,洛阳战乱致太乐署乐器、乐谱损毁,乐工流散,他率人保护典籍,维持基本乐仪。
民间相和歌、清商乐传入宫廷,他在非典礼场合或融入俗乐元素迎合贵族,虽推动音乐发展,却也冲击雅乐正统性,使其陷入传统与时代的抉择。
311年“永嘉之乱”,匈奴破洛阳,徐歆携残存乐谱乐器随士族南渡。东晋建立后(317年),朝廷急需重建礼乐,他以北方乐师身份入太乐署,将中原雅乐与江南本土音乐(如吴歌)交融,为南朝礼乐奠基。
南渡后,他专注整理乐谱、传授弟子,将毕生所学的音律知识与宫廷乐仪通过口传心授延续,使西晋礼乐传统在南方得以保存。
徐歆一生与西晋礼乐共生:太平时为典礼设计者,战乱时为文化迁徙者。他的存在折射古代乐官“以乐辅政”的使命——雅乐不仅是艺术,更是政权合法性的象征。尽管正史记载寥寥,但其作为基层乐官的缩影,用实践记录了西晋礼乐兴衰,为古代音乐史传承埋下伏笔。
喜欢徐氏略记请大家收藏:(m.tuoyuekeji.com)徐氏略记悦看书院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