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:伤寒十三日不解,胸胁满而呕,日晡所发潮热,已而微利。此本柴胡证,下之以不得利;今反利者,知医以丸药下之,此非其治也。潮热者,实也。先宜服柴胡汤以解外,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。
“伤寒十三日不解”,意味着患者感染伤寒已经十三,病情尚未缓解。伤寒在中医中通常指的是外感热病,病情缠绵难愈,此处强调病程之长,明病情较为复杂。
“胸胁满而呕”,是少阳病的主要症状之一。胸胁满闷不适,伴有呕吐,提示病邪已入少阳,少阳经气不利,气机升降失常。
“日晡所发潮热”,日晡即日落时分,大约下午三到五点。此时发热如潮水般涌来,是阳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,提示病邪有入里化热的趋势。
“已而微利”,即随后出现轻微腹泻。这通常不是少阳病的典型症状,而可能与误治有关。
接下来,“此本柴胡证,下之以不得利;今反利者,知医以丸药下之,此非其治也。”这句话揭示了病情的变化及误治的原因。原本这是柴胡证,即少阳病,应使用和解少阳的方法治疗,如下法(此处应理解为不可用峻猛的下法,而非绝对禁止下法)应不会导致腹泻。但现在出现腹泻,明医生可能使用了丸药(通常指药性较为峻猛的下药)进行攻下,这是不恰当的治疗方法。
“潮热者,实也。”进一步强调了阳明里实热证的存在,这是误治后病情发生变化的结果。
最后,“先宜服柴胡汤以解外,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。”给出了正确的治疗策略。首先,使用柴胡汤和解少阳,解决胸胁满闷、呕吐等少阳症状;随后,使用柴胡加芒硝汤,在和解少阳的基础上,加入芒硝以泻阳明之实热,解决潮热、腹泻等问题。
柴胡加芒硝汤方
原文: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(炙) 生姜一两(切) 半夏二十铢(本云五枚,洗) 大枣四枚(擘) 芒硝二两
这组药材,其实是柴胡汤的一个变方,柴胡加芒硝汤的部分组成。在中医经典《伤寒论》中,柴胡加芒硝汤是用来治疗少阳病兼阳明里实证的方剂。下面,我将详细解释这组药材及其组成的方剂。
首先,我们来看看这组药材的组成和剂量:
柴胡二两十六铢:柴胡是少阳病的主药,具有和解少阳、疏肝解郁的功效。这里的剂量相对较大,体现了其在方剂中的重要作用。
黄芩一两:黄芩苦寒,能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,与柴胡相配,可以加强和解少阳的作用。
人参一两、甘草一两(炙):这两味药都是补益药,能益气健脾、调和药性。在方剂中,它们起到扶助正气、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。
生姜一两(切):生姜辛温,能发散风寒、温中止呕,有助于缓解少阳病的症状。
半夏二十铢(本云五枚,洗):半夏能燥湿化痰、降逆止呕,与生姜相配,可以加强和胃止呕的作用。
大枣四枚(擘):大枣甘温,能补中益气、养血安神,与甘草相配,可以加强补益作用。
芒硝二两:芒硝咸寒,能泻下通便、润燥软坚,是阳明里实证的主药。在这个方剂中,芒硝的加入意味着需要在和解少阳的基础上,兼顾阳明里实证的治疗。
接下来,我们来看看柴胡加芒硝汤的适应症:
柴胡加芒硝汤适用于少阳病兼阳明里实证的情况。患者通常表现为往来寒热、胸胁苦满、默默不欲饮食、心烦喜呕等少阳病症状,同时伴有大便秘结、腹部胀满疼痛等阳明里实证症状。
在临床应用中,柴胡加芒硝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加减调整。例如,如果患者阳明里实证的症状较轻,可以适当减少芒硝的剂量;如果患者正气虚弱较明显,可以适当增加人参、甘草等补益药的剂量。
原文:上八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内芒硝,更煮微沸,分温再服;不解更作。
“上八味”指的是方剂中包含的八种药材。这些药材经过精心配伍,旨在达到特定的治疗效果。但我们可以根据煎煮方法来理解这一过程。
接下来,“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”,这是煎煮的第一步。将八种药材放入足够的水中(四升),然后加热煮沸,直到水量减少到大约一半(二升)。这个过程有助于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解和提取。
然后,“去滓”,即将煮好的药液过卖药渣。这一步是为撩到纯净的药液,便于后续服用。
紧接着,“内芒硝”,即在过滤后的药液中加入芒硝。芒硝是一种常用的中药,具有泻下通便、润燥软坚的功效。在这里,芒硝的加入可能是为了增强方剂的泻下作用,适用于阳明里实证等症状。
之后,“更煮微繁,即将加入芒硝后的药液再次加热至微沸状态。这一步是为了让芒硝充分溶解在药液中,同时避免药液过度蒸发导致有效成分损失。
最后,“分温再服;不解更作”,即将煮好的药液分成两份,分别在适当温度下服用。如果服用后病情没有缓解,可以按照相同的方法再次煎煮并服用。这体现了中医方剂治疗的灵活性和个体差异性。
喜欢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请大家收藏:(m.tuoyuekeji.com)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悦看书院更新速度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