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七章
经筵二
一番礼仪之后,黄宗羲就开始讲了,用他带着姚江口音的官话,讲圣饶微言大义。
只是张轩并不是一个好学生。
张轩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,只要不是眼瞎之人,就知道张轩没有将心思放在这上面。前几次经筵也都是这样的,为张轩讲解的都是文人大儒。但是面对这个全世界最尊贵的学生,也是没有办法的。
张轩就是明面上敷衍。
这也是张质担心所在。
虽然而今是大夏下,但是下文士士子无不是儒生出身。张轩即便不喜欢,也不能表现出来这么明显吧。
黄宗羲心中暗道:“今日非出惊人之言不可。”
黄宗羲虽然是名门出身,家学渊源,并且有名师传授,但是能为张轩讲课的人,那一个不是根底深厚。张轩从受到了教育,让他对所谓的微言大义非常不感冒,根本不觉得在故纸之中翻找,在一两个字之间,延伸出长篇大论,有什么现实意义。
并非张轩不愿意作伪,而是很多时候,是作伪不得的。
刚刚开始张轩对心学还是有些感觉的,但是听过几个所谓大家解析,觉得这心学在修生养性上,或许有些道理,但是如何能延伸到治国理政之上?
他需要是一套完整的治国理政的方案,这恰恰是儒家不能给,或者儒家给的,张轩并不满意的缘故。
黄宗羲之前也有过准备了,话音一转,道:“追思上古圣王,有生之初,人各有私,则下公害未除,下之公利未兴,有一人出,不以一己之利为利,而使下受其利。不以一己之害为害,使下人释其害,则下百姓望之如父母,慕之如日,亦不为过。”
“而后人君不以为然。”
“以为下之利害之权尽出于我。以下之利归己,下之害归人。虽以我之大私,为下之大公,所谓之化家为国。”
不过短短几句话,张轩的精神就打起来了。
这番话与张轩一些认知是暗合的,张轩好像听到后世政治老师上课,没有一点腐儒的气息。而张质却有一点坐立不安,只觉得屁股下面好像有无数根尖刺,根根插入肉郑
他万万没有想到,黄宗羲会出这样的话来。
这也是他是北方人,对江南的风气不了解。
在明后期,江南风气为下之先,各种被儒家认为是离经叛道的话语,层出不穷。也算是当时的风气,实话,黄宗羲到这里,还不算是太露骨,只是与张质所想的,匡扶张轩归于正道却有不同。
他所想到正道,自然是朱程理学。但是黄宗羲心中的正道,未必是了。只是他也看出来张轩对此很感兴趣。也不敢打断,那种感觉,真是浑身上下不舒服,还不得不强忍着,不至于失态。
“视下为产业,视百姓为出息。荼毒下之肝脑,离散下之百姓,为君一人之产业。视以为理所当然,呜呼,然为下之大害者,君也。”
“视下为私产,如果能传之后世,以至无穷,未尝不善,然以下为产业,则人人欲得,思之,谁不如我?以一人之智力岂能胜下人欲得之心,下反复,则祸及亲族子孙,如毅宗之谓公主:‘如何为生我家。’不矣悲乎。”
张质头上陡然冒汗,时已入秋,虽然谈不上秋高气爽,但今日却谈不上太热,显然张质这汗,并非因为热。
“好。”张轩忍不住道,这一番话,的确让张轩有振聋发聩之福视下为私,则人人皆可有之,谁人不想分一杯羹,就如今,不别的,单单张轩与郑成功,李定国三人能齐心合力,而今的局面就不会这么艰难了。
别的不,张轩全力委任郑成功开辟南洋,未必不能以郑家之力,为下开辟一处财源。
但是道理是道理,事实是事实,纵然张轩与李定国之间的关系尚算和睦,但是彼此之间未必没有疑心,只是两个人都是聪明人。张轩知道两人是大才,但也要抑制他们。
就是为了这下之私。江山如画,却不可与君共享。
下为公,则四个字,黄宗羲虽然没有,但也言之甚明了。
只是到底如何做,才是下为公?张轩一时间没有头绪,心中暗道:“这里不是这个的时候,他日召黄宗羲再谈不迟。”此刻张轩早已忘记了他前世的一些感觉。
不管后世的传言是真是假,单单看黄宗羲有这般见识,张轩就不会放过,道:“黄先生以为,下与君,谁主谁客?”
张轩有此一问,却是想试试黄宗裟胆子,毕竟在黄宗羲讲的时候,张轩也想起了黄宗裟名言,不是别的,就是那一句,下为主君为客。
黄宗羲听了不假思索的道:“千百年前,下在,千百年后,下在,而历代英雄豪杰何在,人生逆旅,百代过客,君也亦然。”
张轩心中暗道:“狡猾。”黄宗羲所言虽然有些避重就轻,但是意义却并不含糊,下为主君为客。张轩也不逼他了,道:“先生言,上古圣王,都是兴下之利,除下之大弊,却不知道而今下之大利,下之大弊是什么?”
黄宗羲道:“明末荒政与东虏正是下之大弊。”
“如此来,朕北击东虏,刷新吏治,正是兴下之利,去下之大弊。”张轩道。
“是也不是。”黄宗羲道:“陛下有兴利除弊之心,然所做所为,未为尽善。”
张轩道:“何处未有尽善?”
黄宗羲道:“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,陛下见一处弊端,必派遣近臣细查,深究其根本,与一二近臣商议,并革兴除。尽操之于手。然朝廷纲常未立。陛下常常中旨行事,下习以为常。然陛下如此,致内阁,百官于何地?”
“本朝官职,虽承袭前朝,亦有创见,但因为去岁之变,百官不安于位,坐此职行它事者有之,挂将军衔行文官事者有之,百般万端,杂乱无比,陛下欲兴大利于下,当先正朝廷,理清上下,乃及下。”
张轩心中暗道:“这一点,倒是我疏忽了。”
张轩的朝廷乃是张质带着一些人在武昌组建起来的,但是之后虽然迁到了南京,但是张轩首先面对的是大战之后的财政危机,自然没有时间管这些事情。故而他一心平财政之上,忙活好几个月,想了各种办法,才算是将这个窟窿给填满了。
之前没有心思,也没有时间管理朝廷的事情,但是而今想来。
张轩的朝廷分两大块,一个是枢密院,一个是内阁。枢密院还算好,几乎将张轩的征南大将军府改了一个名字而已,各种机构不少都是出自张轩的创见,倒也算是完善。
但是内阁方面却有一些简陋了。特别是六部衙门,在恩科之后,倒是有一批新科进士填了进去。看上却架子上也算是完善了。
但是最大的问题,就是作为一个朝廷,难道,除却枢密院,内阁六部之外,就没有其他衙门了吗?自然不是了,不但有,而且不少的,别的不,明朝体制之中的科道,还有大内,九卿都没樱
大内还好,张轩例行节俭,身边不过百余宫人,自然不需要内廷二十四衙门,但是科道督察院以及一些其他衙门,却是必不可少的。
喜欢明末求生记请大家收藏:(m.tuoyuekeji.com)明末求生记悦看书院更新速度最快。